- Dec 25 Tue 2007 01:23
《單車失竊記》The Bicycle Thief (1948)
close
編導: Vittorio De Sica
演員: Lamberto Maggiorani, Enzo Staiola
◎攝影機用長鏡頭跟著 Ricci 和他的兒子在羅馬街上到處找自行車,而觀眾看到的卻是失業、貧困、飢餓和由此產生的冷漠、偷竊、暴力、欺騙這一系列戰後義大利社會的真實畫面。影片的兩位主要演員也不是真正的演員,Ricci 的扮演者是一個失業的工人,扮演兒子的是一個羅馬報童,他們拍完電影以後也都真正失業了。他們是真正的羅馬人,所以這一切都顯得非常真實,是代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典型作品。
(《西方電影簡明教程》,P.98-99 )
◎《單車失竊記》是作者自覺站在先進的社會立場上,對當時義大利社會結構進行的批判。不管批判的深度和力量大小如何,它接觸到義大利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—失業。而這部影片就是從這裡開始體現出新現實主義的第一條原則—反映義大利社會現實。體現出的第二條原則是,影片反映了普通義大利人( 工人Antonio Ricci ) 的日常生活 ( 丟失及尋找單車過程中所發生的事 )。第三是它的紀實風格。這部影片在拍攝方法上追求最大限度真實感,全部採用街頭實景,沒有一場戲是在攝影棚的佈景中拍攝的,把 Antonio Ricci 的悲劇和悲劇發生的環境表現的十分真實可信。第四,影片中沒有一個是明星或是職業演員…第五,不給觀眾答案,讓觀眾自己去想像人物的出路。
(《世界電影鑑賞辭典》,P.167-168 )
◎與許多單純追求紀實風格的影片不同,《單車失竊記》一片擁有非常成功的劇情結構。從表面上看來,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…一輛自行車作為線索貫穿了一個普通人家的生活;而以這家人尋找自行車的努力為線索,戰後義大利的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獲得充分的呈現。…從劇作角度,本片已經體現出與眾不同之處:即以個體遊歷為線索,目的在於呈現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。
(《經典影片讀解教程》(上),P.44 )
◎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審美觀念與創作原則:
第一,他們堅持電影的紀錄本性,希望通過對於現實生活的真實紀錄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本來面貌。
第二,他們喊出了“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去,把鏡頭對準普通人”的口號,堅持實景拍攝,倡導啟用非職業演員和非戲劇化的表演。
第三,他們倡導使用長鏡頭,盡量少用蒙太奇及痕跡明顯的剪輯,以簡單、質樸的手法表現生活的真實。
第四,在結構上,他們基本不用倒敘、閃回等人為技巧,大多採用與時間同行、
與生活同構的敘事結構。
第五,在語言上,他們反對採用經過提煉的詩化的台詞,盡量保留方言和生活語
言的原有特色。
(《西方電影導讀》,P.56 )
◎影片成功之處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
第一,用簡單的劇情承載豐富的內涵。
第二,用質樸的手法講述真實的故事。
第三,用傳神的細節塑造觀眾身邊的人物。
(《西方電影導讀》,P.67-68 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